中信现金上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九课-慈化文库
发布时间:2015-08-20编辑:admin阅读:446
上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九课-慈化文库
大乘百法明门论09
(上)
天亲菩萨 造
玄奘大师 译
宣讲主题:
诳、谄、憍、害四种随烦恼。
回顾前述随烦恼心所之关要
今天我们接着宣讲《大乘百法明门论》:心所有法分为六位,包括五十一种心所。五个遍行心所,五个别境心所,十一个善心所以及六个烦恼心所,前面几个已经宣讲完毕。
现在讲烦恼心所,烦恼总的分为见和非见的烦恼。非见的方面包括贪、嗔、慢、无明、疑五种根本烦恼;从不正见而言,属于见方面的烦恼,又分出了萨迦耶见、边执见等五种邪见。总体而言淘汰吉他谱,凡是符合烦躁扰动、恼乱身心的,都是烦恼。
见、非见烦恼每个都有其本体、体性及业用,我们都应该对照自身来进行观察,看看自相续中是否经常发生这些烦恼。发现了之后,就应该以最正确的方式来进行对治,这对每一位修行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烦恼生起的机制,完全是以萨迦耶见为其根源。因此,应依止殊胜的善知识、善道友,以闻思修行的方式来真正打破对“我”的实有执着,一旦不再执着有我,很多的烦恼妄动就会被止息。
随烦恼
现在主要针对随烦恼来进行讲述,随烦恼有二十个,它和根本烦恼有所不同。有一些随烦恼没有单独的自体,只是对某个烦恼的差别分位而安立的;有些具有与根本烦恼不同的体性,它是某个根本烦恼的等流,针对这两种状态称为随烦恼邵星芸。比如像忿、恨,它并没有自己的自体,都是以嗔恚为它的本体。忿是依靠对现前的逆境忿发为性,它的作用是能障不忿,执仗为业。这就是属于随烦恼的一个特色。
忿、恨、恼之异同
我们对心需要有所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需要分得清清楚楚。尤其应该以实解的方式来进行观察,发现忿、恨、恼各自在什么情况之下发生,在自身上哪些是属于忿、恨、恼,出现这种心所状态的时候,它的本体是怎样的,有何异、同。
比如忿,它一般都是缘现前的境,一下就暴怒起来了,然后身体方面显示出一种攻击对方的状态;恨就是缘过去的事,恨意绵绵,一直在内心有这种状态,这主要是从心灵上面讲的;而恼就是想到了过去的事,又碰到了现前的事,一下子恼怒起来了,就很容易体现出粗暴的语言等等。
如此,我们很容易针对自身所发生的这一切,知道这是由心所导致了身体的如此表业、语言的恶俗以及内心的恨意不舍,对这些随烦恼心所的相便会掌握得比较清楚。
那么,针对忿、恨、恼的身语意三门,引发其生起的随烦恼心所的境界,我们就能对号入座,一旦如此,只要发生这些行为的时候,立即就知道这完全都是依靠心而产生的一种作用,自然应当治心,一治心就很容易将其对治。
覆心所
覆心所,即覆藏自己的罪业,害怕别人知道后会失去名与利,是以隐藏为其心的体性。
它的作用就是能够障碍不覆藏,最后肯定会产生一种悔恼,这是从业上而言。因此。覆罪的人最后都会追悔,不会安稳的。
覆心所,是贪和痴都各有一分本体,当然依此也就会导致未来的恶果。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不要覆藏自己的罪业,发现问题,马上就要去解决。如果一直把它隐藏着,那么对自己深层的观修,尤其是特别殊胜的一种观修,向内内观这方面其实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需要认真面对自己覆藏的心,在善知识、善道友面前发现自己一些错误的时候正宁天气预报,千万不要把这些隐藏起来,而应该直言不讳地针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是针对随烦恼中的前四种做了回顾,下面接着讲第五:
五 诳
五诳者,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诳的体性
诳指为了获得利养和名誉,假装具有功德,以诡诈为性。
我们应该回馈自心,为了得到利养与名誉,是否假装自己有功德?现在确实有些修行人容易被名闻利养所左右,而假装有功德,对任何事好像无所不知,可是其内心是存有诡诈的。
凡是为了骗取利养名誉伪装自己的心理、行为都是诳,比如为了得到美名、赞誉,假装有持戒、修定、开悟等的功德,骗取他人的恭敬和信任,希望别人供养自己,目的性是非常强。在历史上有许多殊胜的善知识们,根本不是这样,他们往往是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谁若对他们指出过失,他们会极其高兴、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对修行特别有利益。
我们若是发现自己有这种心态,需要立即进行对治,否则这种欺诳的心明显了以后,会一分一分增上,如果没有加以对治,它的势力会随世俗的因缘而增上。
诳的作用
诳的作用:第一个是障碍不诳,第二个是邪命自活。
因为欺诳,不诳的寂静境界不会发生;第二个就是依靠邪命的方式来养活自己。我们平时应经常反观,在这个时代要做得非常清净不是特别容易,但也并非不能做到,关键是自己不要有这样一颗欺诳之心。
不诳就是表里如一、心地诚实、不欺骗人。
有罪业就是有罪业中信现金,有功德就是有功德,但针对罪业愿意表露,而功德愿意隐藏,这才是真正不诳的人。无诳的生活是很清净的。尤其是对于修行人而言,若以一种欺诳的方式对别人这样那样,时间一久,最后恐怕自己都会欺骗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心地诚实深夜追女记,表里如一,不要骗自骗他,倘若能做到这些,一切生活都会变得非常清净伯劳鸟图片。
以欺诈等手段求取利养和名誉,就属于邪命。
以欺诈的方式,旁敲侧击,或是以微薄的东西骗取大量的财富、名声等,有很多邪命的手段。既然是邪命,我们就要调整自心,不要欺世盗名,伪装自己,这是非常没必要的。修行不好就是不好,有的时候一些初学者到了居士或特殊的团体中,装得很清高,似乎什么功德都拥有,问什么都好像一定要知道,玄乎其玄地谈各种话语,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像这种状态,主要就是骗取别人的恭敬和信任,希望自己得到名誉和利养,如果没有尽早对治此心态,最后就会栽在邪命养活的罪业中。
所以,希望每一位道友应针对自身来观察,和道友善知识们谈一谈,然后大家互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人说我骗别人的这些,在善知识、善道友面前经常谈,到底好不好呢?其实这个罪业是不能覆藏的,如果你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还没有完全变得严重之前,需要依靠别人的方式来警醒自己,否则,是很容易造恶业的。
诳的本体
诳也是以一分贪心和一分痴心为体。诳的这个心态中既有贪心的成分也有痴心的成分。波力斯卡贪就是指贪求利养、名誉,痴就是指对造诳业会堕落恶趣、愚蒙不知。
大家需要经常修断治,尤其是以业因果的要点来摄持行持十善,远离十恶,遮止十恶,对治十恶,断除十恶。如是,对自己的修行肯定会带来很大的利益。
尤其针对自身要分析。有些人认为这样会感觉很不好意思,虽然如此,但最重要的是你本身有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把自己的身份落下来,清楚了身份以后,发现确实有这样不良的心态时,把它发露出来,然后想办法来解决心灵上不正当的状态,一旦解决掉蔡伯励,我们的修行就会很好。
六 谄
六谄者,为罔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不任师友真正教诲为业。此亦贪痴一分为体。
谄的体性
谄曲,就为了蒙蔽别人,使对方搞不清状况,虚伪假装的做出种种的行为,以谄曲为性陈嘉恒。所谓的这种谄曲就是心里弯弯曲曲的,不直心流露。
比如历史上的奸臣,会有这种谄曲相,在人前以一种方式来显示,而背后又是另一套,装作顺从实际上是想得到重用,骗取信任,掩饰过错,获得升迁等利益。所以,它的目的性非常强。
我们应常常反观,有人在的时候,自己是否就坐得直直的蒋梅英,拿着念珠,闭着眼睛在那念咒,人一走整个身体就瘫软了,然后躺在那翻来覆去的,这就是散乱、放逸的行为。直接来进行观就会发现,这也是一种谄曲,有一定的目的,就是骗取别人的信任,觉得自己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修行人。作为修行人应当慎独,不要以这样一些行为去蒙蔽他人旧情也绵绵。
谄曲的作用
谄曲的作用就是能障碍不谄。
谄曲的心态,是内心弯弯绕绕,总是喜欢蒙蔽别人,时间一久,就会将正直的心态完全磨灭掉。有时候道友与道友之间直言相谏非常好,不要以虚假的心态,故弄姿态和表情,好像特别随顺对方。以这种方式,对于正直的人而言,感觉这种迎合让人并不舒服。所以,我们还是直言不讳。道友与道友,道友与善知识之间不要有谄曲。否则,我们就会变得非常不正直了。
因为有谄曲心,表面看起来态度特别顺从,恭谨、谦下,其实并非发自真心。我们需要反观,若发现自己的心不正直了,不是发自真心去做各种各样行为的时候,应立即进行对治。
另外,以谄曲心的作用得不到师友真正的教诲。
为什么呢?因为心是弯弯曲曲的,不正直。所以他不会发自真心来接受,都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这的确需要观察。否则,对自己的损失会非常大。
诳与谄之异、同
诳和谄有所不同。诳是假装有功德,是一种欺诳心理;谄是表里不一,心里面弯弯曲曲的做各种假样子。那么两者均是贪、痴一分为体。
诳和谄之间应该要拉出差别。在现实中,应反观自心,人与人之间不能以谄曲的,或是欺诳的方式相处。否则,时间一久,整个人格都会彻底发生不好的变化。
以前曾有位居士来询问关于他的老父亲经常说他不对之事,他觉得自己根本没有错,和老父亲相处得也越来越不好。我就直接问他,你认为周围对你虚情假意的人,会真正愿意指出你的过失吗?而你的父亲会害你吗?难道他不是针对你的问题给你指出需要修改,让你变得更好吗?他突然一下明白了,开始不停地哭泣,发现自己原来总是喜欢弯弯绕绕的所作,并不喜欢对自己有利益的直言。
那么同理,反观自心,善知识与善道友若直言不讳,你觉得这好不好呢?他们真的会害自己吗?其实真正能害自己的就是欺诳和谄曲的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别人能指出自己的过失,确实是一种爱护。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以虚情假意的方式与人相处,假装有德来显示自己血蝴蝶之怒,不要在虚假的状态中空过自己宝贵难得的人身。
七 憍
七憍者,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生长杂染为业。此以贪爱一分为体。
憍的体性
七骄,对自己的长处或者功德心里很骄傲,自我陶醉为体性。
作为年轻人,稍微有一点长处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这样的状况。我们若发现自心当中有一种好像很陶醉,对自己很满意,这就说明自己已经现前了这种不良的心态了。比如因为自己容貌好而骄傲,为自己钱多而骄傲,为有才能而骄傲等,内心陶醉染着于自己的长处、圆满等状态就是骄。
对于修内观的修行者,每次修完了以后,都要观察自心消极、积极的状态,这些状态具体是怎样的。尤其是修得特别好的时候,觉得很积极,美滋滋地自我陶醉,沾沾自喜。此时,内在陶醉的心已经染着于自己的圆满了,这种不良的心态就是骄。
骄和慢是两种烦恼,慢是根本烦恼,骄是随烦恼。
慢是在与别人比较之时,仗着自己的长处显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高姿态藐视别人的心理。骄是自以为是抗日坦克兵,自我满足。它的本体是以贪爱一分为本体。
憍的作用
骄的作用就是能障碍不骄,以及生长杂染,有了这个骄傲的心,就会生长种种身口意的杂染。
身体方面有一种态度,语言上出言不逊,心灵上一直沉醉于自我姬天语,那么,这样的状态能否增上善法呢?善知识、善道友愿意接触这样的人吗?一旦有了这种骄傲的心态,很多不良的状态都会随之而生长。
八 害
八害者,於诸有情心无悲悯,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此亦瞋恚一分为体。
害的体性
害,是指对有情没有悲悯心,损恼有情的这个心态,比如有人以虐待、残杀动物,损恼众生为乐。
从体性上讲,害是没有悲悯的心,总是让对方不舒服,得到损恼,是这样的一种心态。现在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增盛的时候,就开始虐待、残杀动物,以此为乐,这是非常可怕的。
在道友与道友,修行人与初学者之间,我们确实要懂得对所有的人都要有仁慈的心,悲悯的心。尤其悲悯心是拔别人的苦,而不是给别人制造苦,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不过有些人喜欢好为人师,对人不具慈悲心,常常损恼别人。若有悲悯心,那么无论是以什么样的言行,都是想拔对方的苦,根本不会去做损恼对方的行为。对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观察,是为了别人好,还是损害别人,如果要是损恼了对方,是否还有悲悯心呢?这是很关键的。
当我们看到一些年轻人有过失之时,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呢?若是缺乏智慧,可能是很困难的。但有没有一颗真正悲悯的心,想拔对方的苦呢?若真正愿意去拔苦,是不会损恼对方,让对方对自己不高兴的。所以,作为修大乘的人不能去害人,尤其拔苦的这种心态千万不要丢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罂粟籽。
害的作用
害的作用是能障碍不害,而且做出逼恼有情的行为枪焰。
人的这种性情有善恶两面,不害是不忍心伤害别人的这个善心。
当一见到别人苦的时候,内心就自然有一种想拔苦,想流泪,愿意帮助对方,这就是不害塞门亚。教言当中讲不害生人天,就是讲仅仅靠一个不害的心就很容易生到人天当中。
害心生起来的时候就会障住不害的这个善心,这种恶性一旦增长,串习成了残害心理,就会障蔽善性。有些人不是天生就特别坏,而是因为不断地增长自己的害心,最后就变成恶人,所以恶性一旦要是增长,那他的心理就不健全无证神医,以残害的心理就会障蔽他的善性。
逼恼是说有伤害别人的心,就会对他人做出逼迫损恼的行为。
往往人与人之间有时就是针锋相对,一定要逼着别人,让人感觉像一根箭插在心上似的,他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得不自在,不舒服,有一种逼恼的感觉。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慈悲心、悲悯心,不要咄咄逼人,逼到最后逼得别人受不了,这是不行的。
嗔恚是根本烦恼,是从总体上命名,害是它的一种表现,所以害心是以嗔恚的一分为本体。
讲研思考题:
分别阐明诳、谄、憍、害四种随烦恼心所的体、性及业。
推荐阅读
【净土讲修】 第六课
【净土讲修】 第五课
【净土讲修】 第四课
【净土讲修】 第三课
【净土讲修】 第二课
【净土讲修】 第一课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大乘百法明门论》
《三心决定往生》
《四心净业成就》
ID 慈化文库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德智文库慈化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