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房产证上加名字三无一外包!基石药业的融资逻辑能走多久?信达生物前途如何-铑财

发布时间:2014-10-24编辑:admin阅读:459

    三无一外包!基石药业的融资逻辑能走多久?信达生物前途如何-铑财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上方蓝字关注铑财
    独立 稀缺 穿透

    图片来自网络
    导 读
    一次孔子周游列国,饿了七天,颜回好不容易找到点粮食,埋锅造饭。当饭熟时,颜回抓出一把米饭就吃,孔子以为他是偷吃,而真相是,那些米落了灰尘,颜回不想让孔子吃到不干净的饭。
    于是孔子感慨的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识人尚且如此,想真正了解一个企业就更难了,所以不要妄下结论。比如基石药业,成立只有3年时间,没有生产设施、没有采购过原材料、更没有产品在销售,还把产品研发外包出去了。如此争议性的一家公司,却受到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的热捧,甚至还要去香港上市了。现实骨感,资本丰满,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作者:琼海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初看基石药业,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作为一家在中国注册的公司,官网却是英文,而中文版一直正在开发中。
    在公司经营上,基石药业没有生产设施、没有采购过原材料、没有产品销售,甚至产品研发都是外包出去的,这样的“三无一外包”企业,好好的生存了3年时间。甚至连盈利模式也不清晰,现在却走到了港交所大门前。
    细看之下,基石药业并不简单。
    赴港上市
    基石药业,全称是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主要业务为开发及商业化创新肿瘤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药物,以满足癌症治疗的医疗需求。
    在业务经营上,作为一家产品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基石药业主要通过研发外包机构(CRO)进行临床试验及临床前研究,候选药物的生产则外包给合约生产机构(CMO)。
    研发和生产都外包了,所以基石药业并没有花钱去建生产设施,也没有必要去采购原材料。
    根据基石药业招股书显示,行业巨头药明康德上海负责进行其临床前的研发活动,在达到相关合约中的若干研发里程碑后,再转让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也就是说,研发技术成果是属于基石药业的,基石药业则需要支付研发服务费。
    既然产品还在研发阶段,基石药业自然也没有产品可卖,也就是说没有营业收入,亏损是自然而然的。
    基石药业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基石药业分别亏损2.53亿元、3.43亿元和7.44亿元。
    这种亏损持续扩大,又没有收入的公司,能够在香港上市吗?答案是可以的。
    今年4月,港交所修订了《上市规则》,热情拥抱内地新经济公司,尤其是生物科技类公司,就算是亏损,也可以上市。
    但是,还是需要满足5个条件:1、向本交易所证明并令其确信申请人合资格及适合以生物科技公司的身份上市(在当前领域已经营超过2年);2、拥有至少一支核心产品、且已经通过概念阶段;3、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15亿港元;4、在上市前已由大致相同的管理层经营现有的业务至少两个会计年度;5、确保申请人有重组的运营资金,足可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记至少十二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基石药业已满足了上述4个条件,塔琳托娅有争议性的是,是第二个条件。因为基石药业将研发外包了,存有一定争议,如果基石药业能够成功登陆港交所,那么这种研发外包的模式,未来可能被其他生物医药企业效仿。

    图片来自网络
    钱从哪来
    因为产品无需自己研发、生产,但是毕竟公司运转中,人吃马喂,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还必须阶段性支付产品研发服务费,那么,基石药业的钱从哪里来?
    这就是基石药业第一个不简单的地方,就是其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
    今年5月9日,基石药业宣布完成了2.6亿美元(约16亿元)B轮融资,一举创下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领域B轮最大单笔融资。
    而在2016年3月,基石药业A轮融资,也筹资约1.5亿美元,引入了Graceful Beauty Limited及正则原石等投资者。
    AB两轮融资中,基石药业共筹集到4.1亿美元(约26亿元),这足以覆盖经营成本了。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9月30日,基石药业流动资产17.35亿元,主要为银行结余及现金,流动负债约6.04亿元,净流动资产约11.32亿。
    第二个不简单的地方,是基石药业的投资者中,不乏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投资大佬。赴港上市的联席保荐人,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
    而基石药业的原始股东,是毓承资本(现已和通和资本合称为“通和毓承”),是关注于全球前沿创新科技的医疗健康领域专项基金,在医药界名声较大。
    B轮融资中,新加坡国有全资的GIC通过Tetrad Ventures参与、云锋基金通过YF IV Checkpoint参与、高瓴资本通过Hillhouse Fund IV参与、红杉资本通过SCC Growth IV参与,都成为基石药业的投资者。
    也可以说,基石药业从一开始被业务投资机构认可,如今已经走到了更广阔的资本舞台。
    如果能够成功在港交所上市,那基石药业的三级跳就堪称完美,融资之路将更为宽广。仔细梳理基石药业,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这都有赖于人和产品力。

    图片来自网络
    核心资本
    资料显示,基石药业创始人是江宁军,毕业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行医内科和急诊科,拥有接近30年的从业经验。曾在赛诺菲任全球副总裁,先后领导了80多项亚太地区临床研究,其中30多项获得了多国上市批准。
    除了创始人资历深厚,基石药业高管团队也堪称豪华,大多是博士,或资深从业者。
    比如,基石药业首席医学官杨建新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在辉瑞、科文斯等海外大型跨国药企和创新医药公司从事超过25年的药物研发工作,熟悉临床前到临床研究的整个流程浪漫雪加盟。
    袁斌博士,基石药业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获得康奈尔大学MBA。曾先后在卫材、诺华、默沙东等公司从事新产品战略、市场营销和商务拓展工作多年。
    即便是首席财务官叶霖,也对药物研发有深入研究,不仅担任过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也担任过花旗集团(美国)的区域医疗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还曾在Amgen进行药物发现研究。
    在这个豪华团队共同努力下,基石药业旗下已有14项资产齐楚嫣,包括3款已处于临床阶段的肿瘤免疫治疗候选药物(PD-L1、PD-1及CTLA-4抗体),在肿瘤学领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组合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自成立以来,基石药业已经就5种候选药物递交10份IND申请巫婆汤,并就4种候选药物启动了8项临床试验。
    2018年10月河北校讯通,基石药业于中国启动CS1001三期临床试验。
    除了自主研发,基石药业还通过外部合作,引进国外领先的产品。2018年6月,基石药业先后与Blueprint Medicine和Agios两家公司达成独家合作与授权协议,引入4款产品,包括已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ivosidenib和已在美国进入3期临床的avapritinib蜻组词。
    而其所在的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其副作用小、治疗效果明显,正逐渐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方向,被称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果从以上资料来看,基石药业似乎更像一个在山洞里苦练九阳神功的张无忌,只是还未出世显威。
    同类者众 亏损短期难改
    只是,这样的张无忌,并非基石药业一个。因为港交所大开方便之门,像基石药业一样未盈利申请在港交所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余姚八中,还有11家,分别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盟科医药、Stealth BioTherapeutics、AOBiome Therapeutics、康希诺生物、维亚生物、亚盛医药。
    比如信达生物,是一家专注于研发单克隆抗体新药的生物制药公司,目前已建立起一条包括17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领域。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信达生物今年上半年收入是443.6万元,亏损5760万元,成立至今已累计亏损约15亿元。
    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表示,“目前公司已有2个药品进入临床研究,另外一个很快启动。自去年开始我们的战略有所调整,直接在美国进行研发,进入中国以外的市场。正确的路(创新药研发)最难走,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信达生物也像基石药业依靠多轮融资才走到今天,曾经在2016年完成2.62亿美元D轮融资,创新中国制药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D轮融资纪录。
    君实生物也是一样的情况,此前的君实生物,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连续多年亏损,目前已经申请赴港上市。
    与信达生物,基石药业不同的是,君实生物发展要更快一步,特瑞普利单抗(JS001)审评进度,在近期被更新为“在审批”,有望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抗体。
    但依靠特瑞普利单抗一品标局,君实生物就能扭亏为盈吗?也未见得。

    图片来自网络
    东方高圣执行董事瞿镕就表示:“君实生物应该不会迅速改变亏损局面。因为即使获批上市销售,也需要一个放量过程,并不是很快就有较高销售额。”
    这也是包括基石药业、信达生物等所有创新药公司面临的共性问题,即便创新药获批上市,也将面临市场竞争、销售渠道建设等不确定因素,恐怕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公司亏损状态。
    比如基石药业、信达生物所在的免疫治疗领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郭军教授曾公开表示,目前国内有100多家药企扎堆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的研发,这大大加剧了信达生物明星产品的市场化压力。
    前路漫漫 考验资本耐心
    即便创新药研发这条路难走,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们也不得不继续走下去,因为一方面,创新药已成为上述公司最具看点的地方,失去立企之本,企业便在市场上失去了价值。
    另一方面,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后,仿制药企业已经没有太多发展空间,未来将是创新药的天下,提早布局,总比将来出局的结果要好。
    而香港资本市场,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上海房产证上加名字?
    最基本的,便是可以免除后顾之忧,比如有些企业,在多轮融资中,与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的代价,换来发展的资金,如果在规定时间无法上市,可能需要赔偿对方股份,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同时,创始人的股份稀释问题也值得考量。这一点在信达身上表现明显,目前公司创始人俞德超博士的持股稀释明显,一旦其他大股东抛盘获利,带来的股价波动等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此外,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较早云梯山,各种制度、运行较为完善成熟,投资者也更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谁懂女儿心 ,可以接受企业亏损,这有利于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等创新型企业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公司在全球的品牌推广,获得更多资本青睐与合作机会。
    在这样的形势下,产品创新研发显得更为关键。换句话说,基石药业这种将研发和生产完全外包的模式,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对于未来发展,铑财以“基石药业采取外包方式研发、生产,贵公司如何避免可能产生的管理、质量、生产周期等问题?您预期基石药业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是否会被港交所认同?贵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太极螺旋丸,预期产品何时能够上市?什么时候能够扭亏为盈?”等问题询问基石药业,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图片来自网络
    还需注意的是,生物科技企业对于资金需求很大,而产品从研发到临床到变现的周期较长,企业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如何保持公司人才、经营的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
    有句话说得好,“过于湍急的水留不住鱼,死水滥塘养不活鱼。要想让鱼得以健康地生活,就必须用稳定的活水。”这句话对高度依赖创新研发人才的生物科技企业最为适用。
    如此看来,笼罩资本光环的基石药业,前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外包模式有待市场检验,盈利模式更难言清晰,面对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企业的提前入局,即使有核心产品推出,也是市场竞争激烈,短期内持续亏损恐将是大概率事件。
    问题是,投资者、资本市场的耐心会持续多久呢?过去三年,基石药业已亏损超过12亿元,而亏损的结果是:基石药业没有生产设施、没有采购过原材料、更没有产品在销售,还把产品研发外包出去了。这样三无一外包的尴尬现状,不免让人发问,若基石药业要完善了上述四大因素,还要亏损多少钱?即使是完善了,未来产品推出市场,同质化竞争性如何,创新的科技含量有多高八连杀伴奏,市场表现如何,又要花多少经费呢汪晓菲? 况且,除了资金,专业人才培育、相关政策影响、精准经营策略等都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都是其掌门人江宁军、俞德超、熊俊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石药业、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生物医药企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备受资本关注,日后遭遇资本甩锅甚至是抛弃也未可知,铑财也将持续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本账号系新浪财经/一点资讯/
    凤凰新闻/网易财经/搜狐财经/腾讯财经/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微博/天天快报/中金在线/东方财富/雪球
    等20家媒体入驻账号
    更多好文,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铑财

关键字